認識端午節習俗,6大民間習俗一次報你知
2021-05-10 點閱數 (1594)
端午節習俗有哪些呢? 雖然大家都知道端午節吃肉粽是習俗之一,但還有哪些端午節習俗是您不知道的呢? 為您彙整6大端午節習俗活動,讓您更了解傳承下來的端午節習俗含義喔~~
端午節 習俗活動一 划龍舟
急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遊戲。競賽開始,只見船上的選手在隆隆的鼓聲中,以劃一的動作奮力 往前划,
河道終點處中插有錦標,看那一隊最先奪得錦標即為勝隊, 而勝負往往僅在一瞬間。
精彩刺激的比賽,亦吸引許多民眾在岸邊觀 賞,為選手加油。
在古代許多傳統活動漸漸式微之際,划龍舟不但愈來愈受重視, 更成為鍛鍊體力及團隊精神的運動,
而觀賞龍舟競賽,也成了全家大小調劑身心的最佳休閒活動。
端午節 習俗活動二 - 吃粽子
早於東漢時,人們已習慣於五月五日及夏 至期間開始吃獨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吃粽子的習俗要到晉朝初年才固定在端午節,當時民間食用的粽子是用蘆葉裹高粱米做成的
至唐,粽子已經成為節日和市場上的美味食品 了。
吃粽子的意義,和屈原有關是基於同情和懷念,因有託夢傳說,
說屈原曾託夢式的方式,告知人們說:「人 類將來飯投入江中, 全都被魚類中吃光了,他根本吃不到。
因此請人 們把煮熟的米飯裝入竹筒或竹菰葉包 妥,再投入江中。這使魚就吃不到米飯。」
另外又有一說是將煮熟的米飯,包好投入江中,不是給屈原吃的,而是給江中的魚類吃的,因魚吃了粽子,就不會去吃屈原了!
端午節 習俗活動三 - 掛艾草、菖蒲
為了驅除疾厄,端午節時可見住家門 口都掛菖蒲和艾草,以及「鍾馗」的畫像, 這些 物品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
所以端午節當天,家家戶戶在門楣兩 側懸插艾草和菖蒲,有的還加上榕樹葉、 榴花、蒜頭、山丹,稱為「天中五端」。
據說菖蒲形如利劍,可斬妖 驅魔
艾草的氣味,具有驅除蚊蟲的效果
榕樹葉則有避邪的作用。
端午節 習俗活動四 - 立蛋
相傳在每年端午正午十二時正,可將雞蛋直立在地上,這種立蛋只有五月五日才辦得到,其他時間則立不起來。而立起雞蛋的人,未來一 年會有好運兆。
端午節 習俗活動五 - 飲菖蒲,喝雄黃
除了喝以外,又以餘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牆壁間,以祛毒蟲。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會以雄黃酒在他們額上畫一個「王」字, 以使百毒不侵。
端午節 習俗活動六 -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
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
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
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