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3  點閱數 (14136)

陽明山七星燈祭祀神明主神為姜太公、姜子牙,陽明山七星燈道場其他神明分別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文財神、武財神以及中壇元帥三太子等,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陽明山七星燈祭祀神明吧。

七星燈主神 姜子牙 姜太公的介紹

七星燈主神 姜子牙 姜太公的介紹

呂尚,姜姓,呂氏,名尚,一說名望,字尚父,一說字子牙,也稱「姜太公」、「姜子牙」,唐初的武廟,因呂尚善於用兵,而主祀之為戰神或兵主。 呂尚,殷商末年東海上(今山東省莒縣東呂鄉)人,周文王拜姜尚為師。周文王曾對呂尚說:「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後人尊稱呂尚為姜太公、太公望。 

姜子牙在商朝時當過小官,商末民不聊生,紂王暴政年年,姜子牙辭官離開商都朝歌,隱居於蟠溪峽。據説曾在磁泉邊以長桿、短線、直勾、背身的奇妙方式釣魚,因而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之説法。 

姜子牙靜待多年,最後感動了求賢心切的周文王,姜子牙隱居10年,當他83歲時,周文王再度到訪,在文王誠意請求下,姜子牙被拜為師,輔佐文王。 姜子牙老年得志,為周文王、周武王修文練武、勵精圖治,並策劃推翻商紂的暴政。文王病重,託孤姜子牙,武王姬發仍以姜尚為師。最後率軍3萬大敗商軍於牧野,為武王奠定周朝。姜子牙被分封於齊,是齊國的始祖。 

姜太公由於小說與民間傳說的風行,被許多人奉為神明,有時會以色紙,上書「姜太公至此」貼於家門等處,以求避邪消災。它可以對付的對象不只是千軍萬馬,還有法術精通的神仙道人、妖魔鬼怪等等,都樣樣精通,無所不能。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下山扶助周文王,並獲得打神鞭及杏黃旗兩樣法寶。打神鞭是姜子牙的武器,杏黃旗則有護身之效。 他是西周的開國元勳,亦是一位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將他視為本家人物,故被尊為“百家宗師”。 姜太公不僅為周朝建立了完整、嚴密的政治體系,也為齊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他的軍事思想,在《六韜》、《陰符經》、《太公兵法》、《太公金匱》等著作中都有論述。歷代著名的軍事家如孫武、鬼穀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吸收了《六韜》等著作的精華,並予以發揚光大,故皆能在中國的歷史上名垂不朽。 

 姜太公活了139歲。據瞭解,修煉的人達到某個境界之後,可以開智慧,也可以延長壽命。姜子牙經過四十年的苦修,不但延長了壽命,還悟到了常人悟不到的宇宙真理 。 因為太公的生平是如此的偉大與不凡,幾乎只有神仙才能做得到,所以齊人稱他為“天齊至尊”。道家則傳說他已經修煉圓滿升天成仙了。明代的《封神演義》中,更明確把他納入神仙之列。而歷朝歷代也都有人為他建立寺廟,以供後人瞻仰。

主宰文運之神 魁斗星君

主宰文運之神 魁斗星君

道教信仰中,因為奎星「屈曲相鈞,似文字之書」,被認為是主宰文運之神,又稱大魁夫子或大魁星君。凡參加考試者,無不尊敬。顧亭林《日知錄》:「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於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顧認為奎星本無「魁」之名,是後人為了祭拜的方便所造。 後人對「魁星」以「魁」字造像,為一貌似鬼之神祇,以腳踢斗。民間的魁星塑像,右腳踩鰲頭(象徵中第),左腳踢起星斗,手握筆,身體動感十足。

 魁斗星君亦稱「文魁夫子」、「綠衣帝君」、「大魁夫子」、「大魁星君」、「魁星爺」,簡稱「魁星」,為讀書士子的守護神。

道教的開山祖師 太上老君

道教的開山祖師 太上老君

道德天尊,全稱「一氣化三清太清居火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通稱「太上老君」,簡稱「老君」。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道教天神,傳說中的道教教主,為「三清」之第三位。

原爲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道经记载,老君上处五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成了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孔子尝往问礼,著有震古烁今的《道德经》五千余言。故稱老君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 東漢明帝、章帝之際,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雲:“老子者,道也。乃生于無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遊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濁清之未分。

”將老子神化爲先天地之神物,並與“道”相等同。老君誕辰為二月十五日,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 太上老君 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也是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老子(生卒年不詳)姓李名耳,字伯陽。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説後被莊周、楊朱等人發展。《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曾記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爲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

 老子的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例如名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部流傳兩千多年的《道德經》是跨時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時代,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據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基督教《聖經》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作品。《道德經》被翻譯為多國文字。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其道教尊稱名稱為「道德天尊」,俗曰「太上老君」,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之一。